宋凯说反了!中超不该开放外援,而是限制外援!
在去年的一场足球工作会议上,宋凯提及了引入外援的问题,个人表态希望中超联赛能够全面开放外援,但这一提议并未得到广大人士的认同,因此暂时搁置。
围绕外援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争论,各方观点纷纭,围绕利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。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有其理由。
首先,支持外援政策的人士提出了以下几点理由:
1. 引入大量外援将提升联赛的观赏性,令比赛更加精彩,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。
2. 外援的全面开放将激化球队内部的竞争,这种压力将迫使中国球员迅速提升自身水平。
然而,持反对意见的人士则认为:
1. 外援数量的激增将严重挤压中国球员的生存空间,对国家队的整体实力发展极为不利。目前我国球员的水平尚有欠缺,面对外援显得没有竞争力。因此,在如乒超联赛等不涉及国家队的场合开放外援并不需担忧。
2. 俱乐部的财务压力将加剧,甚至可能导致部分俱乐部退出联赛。目前五名外援的政策已经让大部分俱乐部捉襟见肘,不少球队面临无法支付球员薪资的困境。
3. 还可能导致球队实力的两极分化,使得联赛冠军的争夺缺乏悬念。由于大俱乐部可自由引入外援,而小型俱乐部则因财力所限难以负担,能维持运营已属不易。
从国家队的利益出发,保持外援数量的限制显得尤为重要。联赛的根本宗旨在于提升国内足球的发展水平,并为国家队输送更多优质人才。自1994年起引入外援以来,我国足球虽然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化,但早在七八十年代中国足球便曾是亚洲的佼佼者,那时并无外援参与。
外援的引入,使得自前场到后场,众多俱乐部的中轴线几乎被外援所控制,本土球员的角色逐渐边缘化,连任意球、点球等关键时刻也往往由外援操控。尽管现行的五外援政策至少保留了五名本土首发球员,但如果全面开放的话,能否保证本土球员的首发权益就难以预料了。
为何我们至今难以培养出如宿茂臻、李金羽、韩鹏般出色的前锋,或彭伟国、马明宇、李霄鹏这样的中场发动机,甚至孙继海、李玮峰、范志毅这样的后防强者?这并非由于缺乏后备人才,而是由于缺少足够的成长舞台。
国足的成绩从八九十年代的亚洲强者,逐步沦为2010年前后的亚洲二流,再到如今的亚洲三流,除了管理体制和青训的问题外,联赛外援政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。现阶段,国足选人面临困难,许多国脚在俱乐部都难以获得上场机会,如李磊、魏震、杨泽翔等后卫。全面开放外援后,本土球员的空间将更加压缩,国家队的选拔恐怕会更加困难,连技术相对粗糙的拜合拉木都能成为主力,足以反映选材的局限性。
为何中超至今不允许引入外援作为守门员?无非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。
因此,从国家队成绩的角度来看,应将外援的数量限制在三人以内,甚至考虑取消外援,让本土球员拥有更多的机会。既然我们的联赛尚且无法满足本土球员的需求,又何必大肆为外国球员创造就业机会?
至于本土球员薪资过高与拼搏精神不足的问题,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措施加以解决。以江苏城市足球联赛为例,那里的球员并无外援便能保持拼搏精神,赛场上同样吸引观众,收获也不算差。而朝鲜男女足球队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,同样在亚洲赛场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因此,综合考虑中超联赛的现实情况,应进一步限制外援的引入,而非随意放开。